第348章 南北二京政治协商会议(二)_首辅
初九小说网 > 首辅 > 第348章 南北二京政治协商会议(二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8章 南北二京政治协商会议(二)

  在来到北京的第二天,张四维就在徐阶的带领下去往文渊阁面见了罗珵,同会人员还有吏部尚书李默、通政使张文宪、礼部尚书顾可学等人。

  这其中除了李默是江南党以外,张文宪和顾可学都是原严党官员,严嵩引退之后,算暂时寄身于江南党。

  历史早已改变,若不是江南党如今势大,李默会被赵文华害死,不过赵文华现在坟头草都三尺高了,还有谁能害死江南党的李默。

  至于这个顾可学,他是靠着重金贿赂严嵩得以进步,后来更是投嘉靖所好,取童男童女之尿来供道士陶仲文炼丹给嘉靖服用,因此被士林讽刺为‘炼尿尚书’。

  他的名声虽然不好听,但实打实是出身于无锡名门望族的顾氏,他们家一个偏支有个孩子也很不得了,名叫顾宪成。

  也就是三十年后大名鼎鼎的东林先生,毁誉参半的东林党创始人!

  “这位是南京通政使司左参政张四维。”

  徐阶向众人介绍了张四维,末了加上一句:“是受太师之托,来京协商皇上禅位典礼后的一些事宜。”

  大伙彼此间见了礼节,按序落座后,张文宪便主动担负起主持这堂小范围碰头会的任务。

  “两位阁老,各位部堂,今日张参政自南京而来,是带着太师意思来的,等到六月份,皇上就要禅位于皇太子殿下,禅位之后,太师的想法是将国家首都迁回南京,北京这些年兵灾、天灾不断,已不适宜继续为我大明之国都,相反南京物饶丰富、远离兵戈,又兼有长江天堑、大海屏障,足可为立国守业之基。”

  迁都的虚词没什么值得说道的,在坐的人也没有一个会信这种鬼话。

  无非就是夺权。

  他们的关心点也不在此,而是。

  “张参政。”顾可学看向张四维,开口问询道:“迁都回南之后,北京这边怎么安置,是像当年成祖北迁效法,保留北京六部各衙门,还是”

  “顾部堂,太师的意思是,南迁之后,北京六部各衙门就不再继续保留了,另立河北承宣布政使司,同时改顺天府为北京府,由新的内阁直接辖管。”

  张四维当着这些人的面也没有多少隐瞒,照实直言道:“迁都之后,内阁将会统一规制新的行政区划,南北两直隶都会取消,其中北直隶就统建河北布政使司,设三司衙门和巡抚衙门,南直隶拆分为安徽和江苏两个省,一样设三司衙门和巡抚衙门。

  另外松江府改名为上海府,和北京、南京、广州同为直辖府,品格升为正三品,这样一来,按照新的区划,除去都司之外,会多出二十四到三十个正三品位置,序下,四品、五品直到七品的位置会多出二百八到四百个,根据实际所需情况来定,如此,足以解决一部分官员的安置问题。”

  几人对这个处置点了点头表示肯定,可还是言道。

  “如此确实可以解决不少官员的安置问题,但几百个位置对于上万名官员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,远远不够啊。”

  张四维看了一眼徐阶,后者便开了口。

  “咳咳,诸位同僚,太师还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推行退休制度,三品以下官员年满五十五岁直接致仕,三品以上的年满六十岁致仕,致仕后按照在职时的品轶领取休银,这样将会解决很大一部分的位置安顿事宜。”

  退休?

  李默眉头一皱,在心中过了一下这个退休的标准后立刻开口表示质疑。

  “五十五和六十岁?这个岁数是不是有些太年轻了,须知很多官员在中进士的时候已经三十多甚至四十岁了,现在翰林院储养的很多庶吉士至今没有外放的机会,岁数往往都已经三十多甚至还有四十多接近五十岁的,岂不是说他们熬到退休的岁数都没有担任实职的机会?

  恕老夫直言,这种安排万万不合理。”

  张四维的面色显得有些不好看:“李部堂这是反对太师的安排了?”

  “不是反对,是质疑。”李默言道:“这么做势必然会惹得很多人不满,国家刚刚安定没有几年,经不起再折腾风波了。”

  “李部堂今年六十有三了吧。”

  张四维偏头笑了笑:“按照这个规定,李部堂您应该退休,怪不得您不愿意。”

  “张参政。”罗珵开口拦了一句:“既然说是议事,那就要让人说话,在座的各位都是朝廷的栋梁,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国家和社稷好,没人有私心。”

  罗珵的面子张四维还是要给的,他起身冲着李默拱了手。

  “下官失言,还望李部堂不要怪罪。”

  李默哼了一声没说话,拱手算是还礼。

  徐阶也出来打圆场,他看着张四维道:“张参政,太师不是说了吗,协商协商,那就万事好商量,你看这事能不能有缓?退休的岁数放宽一些。”

  “就算放宽,各位又有把握来说服北京这上万名官员吗?”

  众皆沉默不语。

  放宽的好处有,坏处也有,那就是很多岗位依然是有人在占着位置,那大量的无处可去的官员又该怎么安排呢。

  “在座各位上司,罗阁老做过吏部尚书、徐阁老也做过吏部侍郎,李部堂现在就主政吏部,用太师的话,那就是都有组织经验,怎么安顿,您三位难道就不能替太师出点主意吗?”

  张四维开口言道:“协商协商,总得你们也给点建议吧,不能光追着下官提出的想法进行批驳,这么做不行、那么做还不行,难道就要为了这么一件事,拖我大明朝好几年原地踏步不成?”

  几人无不皱眉,对张四维的态度感到不痛快。

  这个张四维,也太过于年轻气盛了,是,你是领导的贴身大秘不假,但也不能不给大伙面子吧。

  只能说进步的速度太快,政治上有点轻浮了。

  不满归不满,但现在不是赌气子的时候,还是以优先解决问题为主,徐阶等人都五六十岁的年纪了,也不可能和张四维一般见识甚至去斗气的针锋相对。

  “以往吏部出现官多而位少的时候,一般都会选择安排进都察院,加都察院的虚衔。”

  罗珵给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虚衔的方式来安顿一部分官员。”

  “这样不好。”徐阶摇了摇头:“过往这么做是因为需要安排的官员并不多,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,塞进都察院也就塞进去了,但现在是上万人,难不成让都察院一口多上万个御史言官出来?

  别说一万个人了,就算一百个言官,那咱们将来这耳根子也别想消停,一百张嘴还不把奉天殿、文渊阁的房顶子给吵碎了。”

  “不往都察院里塞,又能往哪塞呢?”

  罗珵皱着眉头发愁:“一下子砍掉整套北京班子,那么多尚书、侍郎就没法安排,更别说下面的官员了,还有北京翰林院、国子监的生员,他们本身就在苦哈哈的等着一个实缺,现在并入南京监院之后,这个实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到了,绝对会闹事。”

  “要不,先别急着砍?”顾可学小声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先放个十年、二十年的,等将来时机成熟了,再慢慢取消一些无关紧要的衙门,一步步收缩官员的数量继而解决安置问题。”

  万事不决则拖。

  留给时间,相信后来人的智慧。

  他们愿意等,可陆远哪里会能愿意。

  二十年?

  二十年后陆远都快六十岁了。

  就这年代的医疗水平和条件,陆远都害怕一场大病送自己归西。

  若是能开天眼得知自己这辈子能活多大岁数,慢说一百,哪怕八九十,陆远都不至于如此着急了。

  因为未知,所以着急。

  张四维只犹豫了几个呼吸的瞬间就摇头。

  “这件事,必须要在迁都之前就解决掉,绝不可以带着问题去南京。”

  众人皆一叹。

  说着都简单,但这种事哪能这么容易的就商量出一个双方满意的结果啊。

  是故然,今日这堂碰头会又是无疾而终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hujiu8.com。初九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chujiu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